Search

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我有更多的時間,尤其是這段疫情期間花了不少時間在閱讀上,不管是投資理財、商管、名人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我有更多的時間,尤其是這段疫情期間花了不少時間在閱讀上,不管是投資理財、商管、名人傳記,各方面的閱讀都讓我收穫不少。

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書叫做『如何改變一個人』(The Catalyst-how to change anyone’s mind),由華頓商學院的行銷學教授Jonah Berger所寫,今年六月底才在台灣發行的新書。書中舉出非常多有趣的例子,說明催化劑扮演改變他人的重要角色。

你應該也有這樣的經驗,當我們越想要改變一個人,不管是用命令的、勸說的、或者是理性分析的,一切你看起來非常有說服力的方法,但常常得到的結果都是對方仍然不願意改變。在這過程當中我們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,面對改變人們通常會有「抗拒心理」。而且,當你越警告⚠️某些事情不能做的時候,對方想要嘗試的慾望就越高。所以常常會看到在禁止塗鴉的地方到處都是塗鴉,在禁止亂丟煙蒂的地方處處可見煙屁股。

高明的方式,不是直接推倒改變的高牆,而是藉助催化劑(catalyst),減少抗拒心裡。

移除改變的障礙,泰國健康推廣基金會在2012年有一個非常好的做法,他們發現要人們戒菸最有說服力的人,不是基金會或是名人,而是抽菸者本人。

他們找了一群假裝要抽菸,年齡不滿10歲的孩子去街上向那些吸菸者「借個火」

第一名吸菸者說:「我不會借給你。」第二個人回答:「香菸有毒。」第三個人責罵:「香菸會讓你的喉嚨破洞的癌症,你不怕要開刀嗎?」說這些話的不是公衛人員,而是平日就在抽菸、手上的香菸燒到一半的路人,但他們卻滔滔不絕講著吸菸如何不好。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一群身高不到120公分、年齡不滿10歲的孩子,從口袋裡掏出香煙,彬彬有禮的向抽菸的人借火。

這些吸菸者不肯解孩子打火機,通常還訓斥一頓。孩子會走開,但離開前遞給抽菸的人一張紙條。上面寫著:「你關心我」「那你為什麼不關心你自己?」紙條下方寫著免付費電話,打過去能協助你戒菸。

泰國健康推廣基金會宣導免費戒菸協助熱線電話已經超過25年,但儘管砸下數百萬美元的廣告費,人很少人打電話過去。吸菸者無視基金會的廣告,對訊息漠不關心。他們知道吸菸不好,但不會想辦法戒掉。

「抽菸的孩子」預算僅5000美元,媒體支出是零,卻有驚人的成效。打電話給協助專線的人暴增六成以上。那支拍小孩子與抽菸者互動的影片被瘋傳,不到一個星期觀看次數就超過五百萬。

如果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,別在努力說服對方,要鼓勵對方「自己說服自己」,讓他們自行選擇道路。另一個方法是「提供選單」。

我朋友向我抱怨,太太總是詢問他的意見,接著又否決他提議的事。另一半會問:「你晚上想去哪裡吃飯?」或是「你這個週末想做什麼?」但我朋友要是回答:「墨西哥菜好像不錯。」或「星期天去看某某慶典好了。」太太就會拒絕:「我們上星期才剛吃過墨西哥菜。」或「我覺得星期天會很熱,不適合你整天待在戶外。」

我朋友快瘋了。他幹嘛要問我想要什麼,就為了否決我?他抱怨,難道他把我當成某種反指標?

我朋友後來採取稍微不一樣的做法,不再只提一個選項,而是兩個。從問要不要吃墨西哥菜,變成墨西哥菜或壽司感覺都不錯。從建議參加慶典,改成提議要看慶典,還是追一部他們兩人都喜歡的劇。先生從給太太一個選項,變成提供選單。

突然間大嫂不再爭論。她從未欣然同意他的兩個提議,依舊會想出其中一個選項不理想的理由,但至少會從兩個中挑一個。

「改變不需要加足馬力,而是放開手煞車。」實在太有趣了!

下次你面對拒絕吃飯的三歲小女兒時,不妨試試看:「寶貝,你要先吃菜菜還是先吃肉肉呢?」取代「你要不要吃飯飯?」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